例行活動──1968、學運 專題介紹


 談到1968年,浮上在心頭的:學運、反叛、革命、紅色、動亂、罷工、罷課等詞彙,意中總是透露出絕不妥協的抵抗,40年時光荏苒,2008年的今日依舊不斷被討論著,那是個烏托邦的年代,一個青春年代都該經歷的掙扎,在資本社會與社會主義相互拉扯、撞擊卻又相倚的年代。從1968322日南鐵大學的學生罷課開始,整個法國經歷了一場憾動社會的罷工/罷課事件。大學生抗議教育體制,最後演變成全法國對戴高樂政府不滿的罷工事件。貝托魯齊導演的【巴黎初體驗】裡,學生走上街頭對抗警察的場景在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來似乎像是一種泡沫式的歡愉、充滿酷炫反叛意味的景象。40年後,當年學生運動的領袖卻在法國報章媒體大喊:「忘了1968吧!」但68真的被遺忘了嗎?那68又留下來些什麼?

1967年,學運的前夕,我們看到了高達的【中國女人】,充斥紅色思想青年們不斷地談論著毛澤東、共產主義、文化大革命,成山的小紅書包圍了他們。在政治的思辯之外,高達仍然回到了他畢生熱愛的質疑核心:「電影是什麼?」

法國導演菲莉普卡瑞則找了自己的兒子路易卡瑞在【安那其戀人】裡重現自己學運青年的身影,革命和愛情同時發生,美得令人心碎的如詩畫面,這會是68的原貌嗎?

六零年代是動盪反叛的年代,場景換到日本,學生運動同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針砭時政除了發表言論、以行動抗議還可以用什麼的途徑來表述己見?《日本的夜與霧》將學生反對日美安保條約的游行、示威及内部争論過程搬上銀幕。大島渚拾著自己學生時代的經驗,找出當年學生運動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

 告別六零年代、八零年代末的六四天安門還有九零年代的野百合學運,或許我們無法見證到那激情的年代,但可以與輔大電影社一起來感受學運的熱情,趁你我都還被困在青春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