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五月影展:愛電影.愛自由】《天堂邊緣》影評

《天堂邊緣》 The Edge of Heaven

德國/法提阿金/2008/120min/Color

5/10(五) 18:30 焯炤館一樓演講廳



聞天祥影評:【天堂邊緣】
/聞天祥

2004年,法提阿金(Fatih Akin)導演的【愛無止盡】(Head On)透過一個土耳其裔德國籍女子先後經歷「血統」與「成長」兩種迥異身份的洗禮、摧殘,震撼了影迷,也一舉贏得柏林影展與歐洲電影獎雙料最佳影片,聲名大噪。之後他以紀錄片形式拍了【戀伊斯坦堡】(Crossing the Bridge: The Sound of Istanbul),表面在呈現土耳其豐富的音樂傳統,卻碰觸到當地複雜的種族歷史背景,也讓新作【天堂邊緣】更能抽絲剝繭進入到他擅長的命題裡。

【天堂邊緣】光在結構上就比【愛無止盡】複雜許多。如果說【愛無止盡】是一個女人的旅程,【天堂邊緣】就是兩個民族的碰撞,這裡面包括了所謂正統德國人、正統土耳其人、以及土耳其裔德國人,但別以為人就如此簡單地被三等分,因為即使在同一塊土地生長的人,也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不同的信念,人類的愛與憎往往皆因此而起。跨出界線者,明明最包容,卻反而招致更多的質疑。

這是【天堂邊緣】厲害的地方。一個大學教授,也可能歧視自己父親的情慾出口;同樣的,一個母親表面上再開明,看到女兒和來歷不明的異族女子卿卿我我,也很難視若無睹。偏見,很多時候其實來自於愛;但愛,也成為我們得以跨越的力量。否則,片中人沒必要走這麼一遭,從德國到土耳其,既帶著自己養成的文化過去,也謙卑地理解對方內涵。只不過並非每個人的際遇結果都相同,這當中的苦與樂、笑與淚,透過三個家庭、六個主要角色的交集,逐步織出一張密實卻柔軟的網。

密實,展現在它環環相扣的人物關係上。但要柔軟,更不容易,因為你必須包容地看待橫亙在眼前的羞辱、歧視、以及自以為是的優越感。但編導試圖從「愛的需求」來開始這個故事,再伸出種族、政治、性別、歷史的觸角,不生吞活剝,也不強做解人,卻自有其豐厚與敏銳,然後結束在一個令人動容的固定長鏡頭,鏡頭裡的謙卑、等待,又再回歸愛的原點。

身為一個在德國漢堡長大的土耳其裔人,法提阿金不僅成功地用電影表達了自己,也帶給我們面對衝擊、融合的新視野。



天堂彼岸
影評者:彭怡平

在近來的歐美電影中,以「移民」為主題的電影越來越多,這不僅與當前西歐諸國以及美國這些富裕國家所面臨的移民潮息息相關,也因為這些接踵而至的移民,在這些國家裡注入了不同的面貌,就拿十五年前的巴黎與今日的巴黎街景相比,儼然,巴黎成了一個多種民族的大熔爐!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來自北非的阿拉伯人、西非的塞內加爾人以及中國大陸的移民,這些移民比鄰而居,在這塊他們心目中的「黃金國」裡,為了擁有更好的生活而奮鬥。

然而,身為被移民國,可不是樂於見到這樣的景象。這些國度視這群移民為次等公民,是來此討飯的窮鬼飢民,他們的人數越多,國家所須負擔的社會成本越高,再加上彼此文化、宗教與社會背景的差異,以及語言障礙,造成被移民國度的老百姓對於這些移民,總是懷抱著相當的敵意與不信任感。

帶來轉變契機的彼岸
當我在岸的這一頭時,我就想望著那一頭的景致,但是,等到我真正抵達到彼岸以後,卻又不由得思念起故鄉的點點滴滴。每個人的內心裡,或許都存有一個彼岸,我們不斷地追尋著這個夢想中的香格里拉,直到美夢成真,才發現這個彼岸,並非如想像般的美好。

曾於2004年柏林影展以【勇往直前】(Head-On,2004)贏得金熊獎的土耳其裔德國導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再次將觸角伸及在歐洲的土耳其移民,拍出感人至深的【彼岸】(De lAutre Côté,2007);一如【勇往直前】裡的女主人翁,非得透過一紙婚約,才得以擺脫令她窒息的宗教與家庭束縛,得到她想望的自由;【彼岸】中的土耳其女性,也徘徊於保守傳統的回教家庭以及開放自由的西方社會裡;而德國與土耳其之間的文化衝突與差異,在【彼岸】中,則由一對移民父子間的衝突來顯現。

父親是到德國打拼的第一代土耳其移民,對故鄉始終無法忘情,卻因在他鄉落地生根,遲遲無法歸鄉;兒子乃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出任某德國大學的德國文學系教授,象徵已充份融入德國社會的移民第二代,父親的祖國對他而言,徒具其名,卻非精神與情感的寄託,他認同的是另一個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價值觀,這也使得這對父子之間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鴻溝,兩人間一觸即發的緊張關係,因一位土耳其娼妓的到來,產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不同於【勇往直前】的是,【彼岸】不僅止於描繪土耳其移民的現況,對於土耳其境內甚囂塵上的回教基本教義派,土耳其統治階級與庫德族在政治、種族與宗教上的分歧,婦女與街童問題,家庭暴力,以及在德國境內的非法移民的人權問題等等,也多有著墨。

如片中為了讓女兒受高等教育,遠至德國賺取皮肉錢的庫德族婦女葉特,儘管她已身在異鄉,仍不能免於男性同胞的暴力威脅,被迫歇業的她,為了彌補經濟損失,只好答應喪妻老男子的要求,充當他的生活伴侶,不料,父子因爭寵而反目成仇,女性成了家庭暴力下的犧牲品!而她的女兒,為了替自己與族群爭取平等、教育與就業的權利,加入恐怖組織,走上暴力革命的不歸路;偷渡到德國以後,心地善良的德國女子勒特對她伸出援手,給予關愛與庇護,並為她的居留權問題四處奔走,甚至於因此而慘遭殺身之禍。

讓觀者動容的是,葉特與勒特的死亡,雖代表著她倆人生旅途的終點,卻為周遭人,帶來了一絲絲生命的曙光與轉變的可能,在兩具棺木的一來一往之間,我們看到【彼岸】給自己與他人帶來的無限可能。

平等、尊重與包容的大同世界
無論如何,移民的存在已是既成事實,他們不但改變了這些歐美社會原有的樣貌,也促使當今歐美各國不得不面對且思索他們至今也不願面對的那段殖民歷史,如何將這些外來移民納入他們的社會體系?並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這些膚色、文化、宗教與歷史皆不相同的移民,成為歐美各國的當務之急,難怪做為文化喉舌、反映社會現狀的電影工業,會出現越來越多以「移民」為主題,或者由移民導演拍攝的作品,可以想見的是,隨著越來越多優質作品的出現,我們對於不同文化與不同族群的生存形態與歷史,也會有更多元化的瞭解與認識,期待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終能達到不同種族間,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包容的大同世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