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五月影展:愛電影.愛自由】《當華光散盡》相關報導

【主題講座場】

<居住正義與人權> 
主講:詹順貴律師
主持:徐明瀚老師


《當華光散盡》

台灣/公視/2013/22min/Color

5/9(四) 18:30 焯炤館一樓演講廳



隔牆有手!華光社區內老日式浴場 下週二恐遭怪手震壞
環境資訊中心賴品瑀報導

上月27日,在居民與聲援民眾的淚光中,華光社區還是開始遭到強硬的拆除,而下週16日將會再有一波拆除行動,由於此次計畫拆除的民宅與「舊台北刑務所」附設的浴場結構相連,拆除工程恐波及此具有歷史人文價值的浴場結構,而發生嚴重的損毀。

華光社區文史保存行動小組與許多鄰近社區的居民與多個民間團體,11日早晨著急的呼籲開發單位法務部先暫緩拆除作業,更要求台北市文化局盡快處理他們已在三月初送出的「舊台北刑務所/監獄宿舍群落文化景觀暨南面圍牆帶狀空間文資保存指定」,並盡速召開文資審議會議,更要立刻指定浴場為暫定古蹟,以免遭到怪手的傷害。

華光社區位於日本殖民時期「台北刑務所」範圍內,目前仍有南北監獄圍牆、演武場遺跡、請負所、日式浴場、日式口字型宿舍、官邸宿舍、近百棵老樹,包括圍牆上的古台北城牆石材,這些文化地景訴說著台北百年來的歷史與故事。

但這些古蹟不但未獲得妥善的照顧,最近更因為尚無實際計畫的「台北六本木」,開發單位法務部強硬而快速的騰空清理社區內的屋舍,這些含有歷史價值的建物,都恐怕受到波及。

位於金華街135號,目前情況最為告急的浴場,在長期無人維護下其實建物已相當脆弱,不時有磚塊掉落。因此民眾們相當擔憂,拆除共用一面牆的民宅時,勢必讓浴場的結構受損,甚至導致整棟建物崩塌,臺大城鄉所退休教授劉可強更估計,光是重機具的移動,便足以震下浴場的磚牆。因此他們呼籲北市文化局應該立刻將浴場指定為暫定古蹟。

翻開文資法,17條中寫明「具古蹟價值之建造物在未進入前項審查程序前,遇有緊急情況時,主管機關得逕列為暫定古蹟」民眾認為,只要文化局一開口,浴場等古蹟便得以保留,是能最快解決的手段。

但文化局處理的速度,卻讓民眾非常焦慮,長期關懷大安地區的文史工作者梁蔭民表示,311日他便已經送交了「舊台北刑務所/監獄宿舍群落文化景觀暨南面圍牆帶狀空間文資保存指定」,照理來說,應該一星期便能有所回應,然而他不斷的打電話到文化局關切,至今已過一個月,卻仍是讓他心焦的回音:不但文件尚未送到文資委員手中,而且也不見任何文資審議會議的規劃日程。

梁蔭民痛批,文化局此舉根本漠視提交指定範圍內的古蹟即將遭破壞的事實,更將導致全民共有的文化資產讓怪手給蠶食鯨吞。 文化局:五月初開文資審查會議 

台北市副議長周柏雅與市議員林奕華,跨黨派的一同出現在現場,林奕華表示,日前在市政質詢中,她已得到文化局局長劉維公承諾將重啟調查,但文化局並沒有明確表示審查會的時程,而目前法務部的拆除社區民宅的工程,都很可能傷害到這些古蹟,顯得緩不濟急。林奕華與周柏雅承諾,將在預定動工的前一天,也就是下週一上午舉辦緊急的會勘,希望來得及讓工程暫緩。

梁蔭民11日下午再次與文化局聯絡,文化局第二科的承辦官員李小姐回應他,此案由於已計畫重啟文資審查,預定在五月初召開會議,因此今天民眾的訴求是全面計畫中的一部份,目前無法獨立出來討論,至於浴場旁的民宅下週拆除在即,官員表示,已經和法務部展開協調。當記者企圖聯絡確認與採訪時,卻發現相關業務的官員上下三人,都已受文化局緊急召回,都回到局裡開會了,其他官員亦不願證實是否與華光社區一案有關。但確認民眾提出文資保存指定的申請書,通常五到七個工作天就能得到回應,與梁蔭民催了一個月仍未有回覆的狀況相當不同。

在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的同時,法院也前往該民宅與陳姓屋主會勘,法院的代表表示工程是否可以延後,端看法務部的決定,至於民眾們擔憂工程將傷害隔牆的浴場建物,「我們當然會要求工程不要去破壞浴場」法院代表認為,這是技術問題,且他們會作點預留,以防止波及浴場,但對於記者追問「如果還是發生了破壞將如何處置?施工單位是否將因此受罰?」他們卻無法作出回答。 文創台北? 關鍵在留下「光陰的故事」 

包括劉可強、梁蔭民、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劉柏宏、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教授陳板等學者,提出華光社區內包括老樹、各樣式的日式建築、利用老台北城的牆磚製成的圍牆等等,歷史脈絡非常清楚,亦有越來越多的相關論文,顯示該地區蘊含的台北近代歷史文化非常值得保存,而當地的樹木大多在1945年美軍空照圖上就已存在,幾乎每棵樹都身藏一段「光陰的故事」,正是現成的公園,而且絕對比重新規劃一座更有意義。

因此他們不但出面要求開發單位法務部先暫緩拆除的工程,更認為北市府與文化部應該正視此案,積極介入,並設法全區保留下來,「保存古蹟才是進步城市的表現!」劉柏宏強調這是早已是世界趨勢,而台北市想要成為創意城市,便應該在都市計畫中尋找更有創意的觀念,而非一味的拆除。

翻開97年文資審議委員會的紀錄,當中寫明建議保留浴場,並要求測繪保存區域內多棟建物,「測繪保存等於留下遺照後就可以把它殺掉嗎?」學者與民眾對此都感到相當擔憂。曾經為了麗水街、青田社區、齊東社區、陽明山美軍宿舍的老樹與老屋保存努力過的民眾們,也紛紛到場聲援。

這些「古蹟與老樹,正是資源,是珍貴的未來財,並不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啊!」社區營造學會的吳碧霜如此表示,她以天母「白屋」美軍宿舍群為例,大嘆「保留一個城市的故事吧!」青田社區發展協會的黃隆正也回想起六、七年前同樣在怪手兵臨城下時,與街坊鄰居到處奔走,在最開始的兩三間房子犧牲後,其他的老屋終得保留,並經過妥善的利用,讓這些歷史的價值重現,目前許多人到青田街尋找回憶,或是重新發掘老故事,也建立了台北的各種面向。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華光人的白日夢
公視新聞鐘聖雄報導

華光社區拆遷爭議延燒多年,法務部與居民兩造之間,針對「違建戶安置權」始終無法達到共識。去年,法務部與華光居民的訴訟陸續落幕,當初因職務之故而獲配宿舍的「合法住戶」(以及後代)們,都已領取補償金走人,僅剩諸多「違建佔有戶」,仍苦苦守在他們的家園中等待安置。2013327日,法務部將針對兩戶仍有人住的房舍進行強制「騰空」工作,這也將是政府繼2012年新店十四張開發案、士林文林苑都更案後,再次祭出鐵腕「迫遷」的案例。

面對如燃眉之急的拆遷危機,即將被迫遷的林太太感嘆地說,一樣是處理違建戶問題,十幾年前的政府願意安置居民,甚至馬英九要參選台北市長時,也再三承諾會按照眷村改建模式安置華光居民,才讓他們直到今天都還抱著「白日夢」守在原地;如今,他們哪兒也去不了了。這篇報導登出後,最快三天內,他們的白日夢,也許就要醒了

林武今年62歲,開計程車維生,一家三口即將在3/27面臨被迫遷的命運。林武的父親名叫林越華,是戰後隨國民政府十軍團從海南島撤來台灣的一員,原本落腳台中眷村,後來從青年救國團退休後,依照蔣經國指示北上投考法務部總務司,才又輾轉落腳現在的華光社區。

民國50年,林越華以15,000元價格買下現在的房子,後來也獲配法務部位於愛國東路的宿舍,於是一家人分住相隔不遠的兩間小屋。林越華的字寫得極好,當年台北看守所的碑文,幾乎都出自他的手筆,至今也有許多墨蹟遺留下來。民國88年,林越華過世,法務部收回愛國東路宿舍,於是林武一家搬回父親在華光所買的這棟破舊小違建,這也成了他們唯一的避風港。

林武的妻子回憶道,黃大洲仍擔任台北市長時,華光社區改建案就一直有在談,當時每逢選舉,一定會有候選人到華光召開說明會,一面對居民大談該地發展前景,另一面也強調政府絕對會安置居民。林太太說,幾十年前(民76年)政府打算在中正紀念堂旁興建新隆國宅,那時當地是一大片違建,但政府為了順利推動國宅,都願意安置違建戶,而且從前配合道路拓寬被拆除的違建戶,也確實有得到安置,才讓他們相信政府的承諾,一直懷抱「會被安置」的白日夢。

民國96年,行政院頒佈「四大金磚」計畫,預定將華光社區「騰空標售」,並將該地轉型為「台北華爾街」(今改為台北六本木)。隔年起,當地居民陸續被法務部以訴訟方式追討不當得利,但華光居民仍然沒有改變他們對政治人物的信任,也仍相信他們的白日夢不會破滅。

民國101年,法務部和華光居民的訴訟取得全面勝利,許多人陸續與法務部和解,自行拆屋還地,不從者則被凍結財產,追討不當得利。102年年初,法務部宣布要在年底前完成華光社區拆遷,並強調安置居民並非他們權責歸屬,亦於法無據。一次次地「依法行政」,終於讓居民從白日夢中醒來

「當初馬英九要選市長時,也還跟我們說他『管定了』,結果選完就不理我們,還說一切依法。但你看現在吳寶春的事情,還不是他說一句話就要搞定,為什麼?」林太太感嘆,若不是從前政府還願意安置違建戶,要不是政治人物口口聲聲承諾,他們不會持續留在原地作夢。她說:「要嘛一次一刀砍,現在拖十幾年,最後砍下來如果十多年前就直接這樣砍,那我們還有能力到其他地方打拚買房子,現在你能要我們去哪裡?」

楊爾興一家人在民國60幾年就落腳華光社區。當年,他的母親因為在中正國中一帶擺攤賣豆干維生,所以選擇以15萬元代價買下這棟位於華光的違建戶。在此之前,他的母親也曾住過中正紀念堂一旁的違建社區租屋,後來因失火才被迫搬到華光。

楊爾興目前雖在公家機關工作,但因他堅持不與法務部和解,戶頭因此遭到凍結,還被追討70幾萬不當得利,一家只得省吃儉用過活,還得面臨拆遷。楊爾興的妻子來自福建省福州市,自84年嫁來台灣,至今也有近20年歲月。「因為馬英九說要安置,我們才會做白日夢,所以不和法務部和解,結果我先生戶頭被凍結,還要罰70多萬元。」楊太太說。

提起安置,楊太太似有滿腹委屈。她說:「那時候在法庭上,我們也說為何以前其他地方有安置,我們這裡就沒有?結果法務部的律師就說,此一時彼一時。法官也說,『你們不知道政府沒錢嗎?』」楊太太強調,在中國遇上類似的拆遷時,政府會先把居民的安置住宅蓋好,才開始進行拆遷,原先她以為台灣應該比中國更加進步,但遇上華光的例子,才讓她驚覺自己的想像並不正確。

資料來源:公視新聞




【我們的島】當華光散盡
公視新聞林燕如 鄭嘉明 陳添寶等/採訪報導

中正紀念堂旁,一處看似雜亂的違章建築,零落中有其秩序,和周遭大樓相比,華光地區的存在,顯得格格不入。走在巷弄間,很難想像,它身處繁華的台北市中心,瞭解它背後的故事和歷史脈絡後,才發現,華光社區擁有的,是台北市發展史的縮影,也是城鄉移民史的見證,隨著法務部強制拆除地上物,九月底要淨空交給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違建戶持續抗爭,華光社區的故事,會怎樣說下去?

這片由黑瓦和鐵皮搭建的低矮房舍,就是華光社區,套上古地圖來看,這塊地是日治時期的台北刑役所,也是日本人在台灣蓋的第一座西式監獄。國民政府接收後,黑瓦的日式建築成為法務部宿舍,沒有地方住的職工,就在長官默許下自行搭建,在那個以為只是短期居住的歷史時空下,居民自立自強,用簡單的建材搭起各式各樣的家。由於環境特殊,華光社區並不是一般人理想的居住場所,倒是一些經濟能力比較不好的人,會選擇落腳的地方。

陳基財,早年因為在這裡的跳蚤市場做小生意,而定居下來,他親手種下的梅樹,也有三十年了,開花時滿樹白花,是過往路人的目光焦點,梅子成熟時,居民們總在樹下品頭論足,如今梅樹依舊在,居民卻面臨拆遷的徬徨。

2000年起,政府就有計畫要整頓華光社區,這跟台北市的快速成長有關。1963年台北監獄搬到龜山,加上愛國東路開通,中華電信、台灣郵政等大型單位進駐,這一帶有了現代化、新穎的風貌,但走入華光社區,時光彷彿停止前進,於是政府想要賦予它新風貌。

在法務部清查下,華光社區的職務宿舍有194戶、眷屬宿舍302戶、違占建戶174戶,總計將近700戶。反彈最大的,是所謂的違占建戶,他們表示,房屋是買賣而來,也擁有地上物的所有權、繳交房屋稅等居住證明,訴求暫緩拆遷,給予安置。他們多次上街頭陳情,但爭議遲遲未決。2006年起,法務部對違建戶陸續提告,法院判決民眾敗訴,法務部可強制執行拆屋並追討不當得利。2013223日,法務部從已經搬空的職務宿舍開始拆除,打破華光社區最後一絲寧靜。

除了人員安置和不當得利的爭議。針對這塊土地的利用,政府從最早的都更,到2007年推出的四大金磚計畫,打造華光社區為台北華爾街,到2011年又喊出台北六本木,計畫名稱一再改變,但總少不了國際旅館、購物中心的設置,民間團體認為,政府的規劃過於單一。

目前列管在台北市文化局的華光社區老樹,只有一棵,2008年,文化局文資委員審議的結論認為,華光社區內沒有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至於台北監獄遺跡,北圍牆維持市定古蹟的身分,南圍牆則建議法務部作為公共空間使用。讓文史團體不滿,認為南圍牆的珍貴性不亞於北圍牆,應該同時保留列為古蹟。許多關心華光社區裡老樹和歷史空間的團體,紛紛加入搶救華光的行列,呼籲政府保存台北城的人文記憶。

當記憶模糊,歷史建物是最好的敘事者,就連錯落在其中的日式宿舍群,看在關心文史的人眼中,也是華光社區的珍貴寶藏。究竟文化資產的價值是怎麼去判斷?誰有資格決定歷史建物的去留?為了讓政府知道,台北市民對國有地的開發,其實有不同想像,民間自辦公民提案工作坊,來自各地的人士,用一張張彩色便條紙,寫出心中屬於華光社區的珍貴元素。

每個星期六,華光社區居民和華光學生訪調小組,還會固定舉辦導覽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華光議題。面對越來越急迫的拆遷,老樹的處境也越來越艱辛,陳基財煩惱老梅樹的去處,護樹志工們親手製作海報,鼓勵他把樹留在原地。

此刻法務部密集展開拆除作業,對於民眾所關心的老樹和文化資產,法務部表示會就地保留。但在拆除過程中,護樹志工卻發現,台北監獄的南面圍牆,有被施工車輛破壞的痕跡,在杭州南路53巷口,也有一棵大樟樹遭到斷根準備移植,讓他們很痛心。

在發展狂潮下,這些無法發聲的樹木跟文化資產,沒有作主的空間。但它們與城市歷史、居民成長記憶緊密結合,當這些見證者一一消失,我們要用什麼來訴說歷史。
冬天走遠,九芎樹冒出新葉,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屋、樹來說,春天真的來了嗎?

側記:
來到華光社區,感受最明顯的是鄰里之間的溫情,這種感覺在現今台北,成為難得的風景。對於拆遷,他們的悲情藏在笑容後面,精神上承受著外界污名化的壓力,認為他們長期占用國土,阻礙了國家進步發展,然而所謂的進步發展指的是什麼?是硬體大樓的興建,還是提供一個更溫暖有歷史的生活空間?

資料來源:公視新聞

0 意見:

張貼留言